历史悠久的民艺民俗
人民书画网
2024-03-27 08:37:56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唐代,风筝扎制从宫廷走向民间,唐诗中就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的描述。到了宋代,风筝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成为文人雅士和画家笔下的题材。“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内出现了专门的“斗风筝”游戏。
潍坊风筝习俗与中国风筝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郑板桥的《怀潍县二首·其二》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他把当时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和当地风筝的特色描摹得淋漓尽致。历史上,潍坊手工业繁盛,明清时期尤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商品经济的发达,让这一带成为大型风筝制品交易市场。当时,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据杨家埠村老艺人介绍,该村先祖自明洪武年间学习木版年画与扎彩手艺,其后代代相传。起初,潍坊风筝以印年画的纸张、颜料为材料扎制,后来,逐步拓展为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坊风筝销售依然火热,城内多家风筝铺门庭若市。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白浪河两岸放风筝、荡秋千,热闹非凡。《潍县志稿》这样记载此景:“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