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经典仍受欢迎 新佳作有待开发
进入新世纪之后,黄梅戏业界不断适应新环境、进行着艰辛探索,一些新创剧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经典剧目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受到新老戏迷的喜爱。
在新创剧目中,出现了《小乔初嫁》《薛郎归》《半个月亮》《娃娃要过河》《鸭儿嫂》《徽州往事》等作品,在戏曲界产生一定影响。如历时6年打造的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地域文化,曲调靠近传统的同时吸收现代元素,旋律既保持了黄梅戏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感。该剧自2012年底推出以来,在全国巡演百余场,获得专家与观众的认可,主演韩再芬也因此摘得她的第二朵“梅花奖”。
然而,纵观这些新创剧目,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超越黄梅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成为新经典的作品。在基层,这三部骨子老戏是各剧团的必演剧目,即便是天天演,也天天都会有人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目不仅是老戏迷的心头之好,同样也吸引着当下年轻人的目光。一些剧团将这些戏曲的片段搬上短视频平台表演,短时间内便收获超过百万粉丝。“老三篇”仍是人们说起黄梅戏就会想到的作品。
为何这些作品能够历经时间长河,收获几代人的喜爱?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贴近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这些戏曲故事多脱胎于民间传说、传奇,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体现着他们对善恶忠奸的价值判断,普通观众非常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剧目的唱腔设计淳朴自然、优美柔和,富有感染力且易于传唱,在民间广受欢迎。
此外,黄梅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始终保持繁盛的创作和发展态势,这与当时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有关。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黄梅戏发祥地的安徽省将黄梅戏打造为该省的一张名片,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演、院团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得力措施。而黄梅戏基本曲调的滥觞之地湖北省则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并持续推进。当下,我们需要加强黄梅戏创作力度,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