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培养本土人才 加强小戏创演

人民书画网  2024-04-18 10:57:06 阅读:
核心提示:

  黄梅戏起源于民间,其活力仍在民间。想要创作出更“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黄梅戏仍需深深扎根基层,在群众中继续生长。

  一是要培养本土的、熟悉所在区域文化的编剧、作曲人才以推动剧目创作。如果说戏曲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那么,地方戏就是地方文化的结晶。正如前文提到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黄梅戏之所以好戏频出,与拥有大量熟悉以安庆为中心的地域文化、长期在黄梅戏艺术氛围中熏陶的编剧人才和对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庆与黄冈民歌小调深有研究,懂得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音乐特点的作曲人才密切相关。当下的黄梅戏在本土编剧与作曲人才上已经无法满足创作需求,一方面亟须进行长期、整体布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选拔熟悉地域文化、热爱黄梅戏并有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潜在的创作才能和具有较高的音乐造诣的青年人,或通过黄梅戏剧本和黄梅戏歌曲创作大赛,发现编剧与作曲人才。

  二是创演一批充分展示黄梅戏剧种风格的剧目。黄梅戏的风格是抒情、浪漫、诗化,成功的剧目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音乐唱腔、场景氛围,都突出地展示了这样的风格。正如剧作家金芝所说:“在黄梅戏的剧目中,如果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感受不到生活的气息,听不到悠扬的牧歌,看不到智慧的幽默,不是徜徉在情感的溪流中,沐浴在诗意的和风里,领略不到演员的青春风采,那就是一个艺术上不对路子的问题了。”在剧目创新创作中,应始终坚守已经被人们高度认可的抒情、浪漫、诗化的传统风格。

  三是在小戏创演上下功夫。黄梅戏源于民间小戏,开始所演的多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有“小戏七十二,大戏三十六”之说。其实,小戏并不一定“小”,就受观众的欢迎程度、演出的经济成本和便捷度、优秀剧目的影响广度来说,比起许多大戏来,毫不逊色。黄梅戏小戏最为贴近民间,要加强小戏创作,改变自《天仙配》《女驸马》等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艺术创作长期将目光放在大戏上的状况。同时,要给传统题材小戏注入时代精神。这方面,近年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进行了成功探索。该剧虽然讲述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朱买臣休妻的故事,但所塑造的妻子玉天仙形象和以往的史书记载、民间传说、戏曲叙事大不一样。编演者以同情她的态度,描写了她一生的不幸,将传统故事与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引发观众对婚姻、家庭、人生、境遇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另外,还要重视表演人才的基础性培养,让黄梅戏后继有人。一台戏即使有一流的剧本、一流的作曲、一流的舞美、一流的导演,没有一流的演员就很难有一流的艺术呈现。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鼓励有天赋的学生进入黄梅戏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要通过经典剧目的传承实践,加快青年演员锻炼成长,打造黄梅戏领军人物,发挥领军人物对戏曲创新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总之,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积累了上千个剧目、形成了鲜明艺术风格的黄梅戏,只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深深扎根基层,时时想到老百姓的审美需求,一定会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