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纪元: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初步形成
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中国现代出版业从这里开始。书籍设计附着于出版,装帧的概念随之兴起。“装帧”一词来自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由丰子恺引进中国,在中国意指封面设计。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装帧与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密不可分。由鲁迅、陶元庆、钱君匋等前辈开创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奠定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基础。彼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满怀热忱投入到这一新兴设计门类中,大胆尝试绘画、装饰图案、书法、篆刻、摄影及现代抽象艺术等表现手法,使新文学的装帧设计精品迭出、异彩纷呈,不仅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本身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除了著书、翻译,他非常重视书籍的装帧,强调书籍装帧是独立的一门艺术,他在给青年画家陶元庆的信中写道:“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他亲自参与并设计自己书籍的整个装帧过程:从图书的封面、扉页、标题、格式,到书籍的广告页。同时,他还带动了一批青年书画家如陶元庆、孙福熙、钱君匋、陈之佛等,一起为书籍装帧及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李浩在《天物·思想·美化:鲁迅与书籍装帧艺术》一文中提到,鲁迅一生设计的书籍封面形式可分为以书名题写为主体、用插画作封面装饰和以手绘图案为主体三种装帧形式。从这三种书籍装帧形式,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主要的书籍装帧风格。
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大家并不陌生,封面上部黑底框反白题写“呐喊”两字,效果似白文汉印,深红的底色深沉有力,整体效果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一类既是书名题写,也是中国传统的装帧样式,这类设计大都用白底红字或黑字成就,但字体的形状也充满着变化。
用中外不同插画在封面上作装饰,跟手写的书名灵活地变化组合,不仅增加了书籍封面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还为中国读者了解外国绘画、文学艺术提供了窗口。如在《近代美术史潮论》中,鲁迅采用了米勒的《播种》作为封面。
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介绍,鲁迅特别注意运用民族形式,他认为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画像石,都有极其优秀的图案纹样和人物描写,提倡把这种传统运用到封面设计中,以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这一艺术思想在鲁迅手绘的书籍封面图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其负责翻译和设计的外国童话书《桃色的云》的封面上,一组红色的具有浓重汉画像风格的飞人、飞鸟云纹连续图案明显借助于汉画像中关于仙境的描绘,令人浮想联翩,也与此书的内在精神相符合。
“那时的周作人、丰子恺、徐志摩、胡适等作家、文学家、画家、诗人也都客串书籍设计师,他们或题写书名、或亲自寻找画面装饰书衣,有时一颗红色名章便可使书面生动起来。作家们的设计风格具有强烈的书卷气息,得益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王军说。(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