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微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优势与挑战
王一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花很长时间看传统电视节目,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电脑等手段浏览一些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这也使得很多人更喜欢看短视频、短消息。正因如此,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微纪录片的优势开始日益凸显。其不但能更好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而且能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记录平日的真实生活和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微纪录片如何革新迭代、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避免受众流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微纪录片创作和传播优势明显
创作门槛低。现如今,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拍摄。微纪录片呈现时间较短,所以前期拍摄用时也较传统纪录片来说短得多。同时,因微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前期拍摄简单便捷、投入较少,因而吸引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及新媒体博主积极投身微纪录片创作当中。一些短视频软件的不断更新迭代,也为利用手机直接拍摄、剪辑、发布微纪录片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同时,短视频的呈现形式使得微纪录片对创作者专业素质要求降低,大部分人可以满足一定的创作要求。只要有意愿,几乎每个人都可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
素材来源广。微纪录片的取材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日常,记录者以自身视角,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记录身边人、身边事,再通过一些艺术化的手法对拍摄素材进行加工即可。这种选题极为生活化,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取材方便,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有较大发挥空间。同时,微纪录片的主题可以是第一视角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是作为记录者记录身边的各种人、事、物。素材来源便利使得创作者更熟悉拍摄对象,从而更能把握微纪录片故事的发展方向和呈现角度。因此,非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素材进行策划、拍摄、剪辑后形成微纪录片。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记录身边美食的高质量微纪录片,以及其他记录真实生活的微纪录片等,这些纪实的微纪录片以微视角、小切口记录生活点滴、讲述真实的故事,呈现更加多元立体的主角形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创作方式活。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正赋予微纪录片越来越多的呈现和创作方式。由于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流量为王”,因此“倒逼”创作者们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微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一些微纪录片还采用虚实结合等新型创作方式提高作品吸引力,同时拍摄手段也不断进化,延时摄影、高空拍摄、水下拍摄、航拍等拍摄方式使得微纪录片更加多元化。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单线索、多系列的个性化叙事方式,辅以快节奏的剪辑,更加符合微纪录片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与用户的信息接受效率。
整体时长短。微纪录片的短平快,较为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快节奏以及碎片化娱乐的需要。不仅观看场景不受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观看,还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更有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如《早餐中国》以一种“早餐+探店”的方式,从寻找全国各地隐藏在社区内部、当地民众常吃的特色早餐入手,让对一些人而言已经逐渐淡化的早餐场景展现在大众视野,迎合了现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广受欢迎。
传播途径多。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且应用不断普及的背景下,纪录片也逐步突破传统的定时电视节目,播出方式越来越多元。特别是短视频、微博、视频号等新型传播平台的出现,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借助这些新的传播渠道,能够破除一些传统媒体在传播上的限制,使微纪录片的传播更具创新性。此外,公众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各项信息的获取,能够进一步提高微纪录片的传播效率,为其广泛传播提供支持。
实时互动强。微纪录片的传播平台多为社交媒体,观众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对作品进行评论、点赞和分享,实现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实时有效互动,同时也促使创作者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展示一个主题,创作者会因此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出更多有趣的题材,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微纪录片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播放,网络媒体巨大的用户体量和极强的传播速度提高了微纪录片的传播效率。再者,网络平台的转发功能,也能使得观众的口碑效应实现快速跨圈层传播,视频可在短时间内更大规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有助于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如《海派百宫》《焦点人物》等微纪录片,都因在视频网络新媒体平台播出提升了关注度。
微纪录片发展面临挑战
传播渠道有局限性。看短视频眼下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对于其认可度大多通过点赞、评论、浏览量、转发量来体现。相较于短视频而言,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某种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媒体,其受欢迎程度无法完全通过作品的实时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来评判,或许仅能通过收视率来判断,所得出的结果通常较为片面,导致无法适时对播出方式、播出时间等作出有效调整,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
传播内容易同质化。因微纪录片素材来源广、对创作者技术要求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使得微纪录片生产播出“爆炸式”增加。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有些微纪录片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中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些甚至生搬硬抄,缺乏个性化、创新性。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色彩丰富、内容具化、文案生动、画质精美,让观众每看一道美食就想马上品尝,因此反响非常好,节目一经播出,便引来很多微纪录片创作者的效仿,这也让观众逐渐对同类型微纪录片失去了原有热情。
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制作门槛、成本较低,导致微纪录片市场信息庞杂、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微纪录片存在画面粗糙、录制不全、内容浅显、为了营造效果而刻意混剪等问题。部分创作者甚至为了制造买点而违背微纪录片真实性基础原则,出现有悖事实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
微纪录片未来发展对策
强化内容的真实性。全媒体时代以内容为王,微纪录片也不例外。要想获得更高评价和更高收视率,首先要保证微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创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同时也可以深度挖掘社会热点内容,与身边真实事件结合进行创作,保持住观众对微纪录片的信服度,进而巩固和吸引更多受众群体。
恰当运用新技术。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微纪录片创作的革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电影、游戏等产业已经与相关技术进行了融合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扩大了这些产业的消费市场。将相关技术运用到微纪录片当中,如运用VR,可以提供三维的观看效果,引导观众进入更加逼真的空间,创造了更加真实的观看环境。新技术与微纪录片的有效融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观感体验。例如VR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因运用了VR技术,虽然124名拍摄者身处不同的省市区,但他们在同一时间段内,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地球同一时空的神秘之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多方面融合发展。首先要拓宽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微博等方式进行多渠道播出,也可以利用公众号、微博评论等方式进行宣传介绍,迎合消费者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需要。同时,也可与电影、音乐、文学等传统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在不影响微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前提下增强戏剧性、故事性,巧妙拉近微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化观众对微纪录片的记忆,这也可以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多改进提升的可能性。
总之,微纪录片以其特有创作及传播方式,在当前形势下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但其传播途径的局限性、内容的同质化倾向、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等问题,也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创作者们需要精心改进、不断创新,助推微纪录片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85008Z)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