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化与大众、生活和产业之间的超级链接
早在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跨媒体艺术学院伊始,高世名就提出要“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而这一特点在本次数字艺术大展中显露无遗。一方面,数字智能技术对艺术家们来说不只是新工具、新材料,更是激发新想象、新动能的新媒介,创造新感觉、新美学的新方法。另一方面,数字艺术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它生来就跨界、“破圈”,不仅打通了美术、设计、影视、建筑等多个学科,而且融汇当代艺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以及视听工业、流行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数字艺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时空想象,从太空史诗到元宇宙,从未来科幻到数字考古……数字艺术渗透到古今中外一切主题领域。
具体到创作实践,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具,创作者应如何主动进行技术尝试,从而有意识地利用新技术更好地推动艺术生产?在青年艺术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看来,有五种可资借鉴的思路。第一,明确创作的关键在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因为任何一名艺术家所做的始终是整理和表达,传达他对于这个时代、生活或某种变动的感受。第二,主动接触新事物让自己的表达方式多元化,并反向打开创作思路。第三,如果想要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摸索数字工具的能力边界、文艺考古或先锋实验都是不错的思路,尝试着应用数字工具建立新的视觉经验。第四,关注人自身的生理特性、认知特征和文化心理,将其融入数字内容的设计生产之中。第五,从创作目标的变化来看,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生成结果的可控性有所提升,因此,创作者应花更多的精力研究、设计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并连接当代艺术、观念艺术的叙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认为,艺术家一定要跳出已有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来讨论数字艺术的概念和未来发展空间。超越性,是数字艺术的一个核心概念。围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培养目标,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于朕谈到:“我们希望培养的人才具有科学艺术、科幻娱乐、商业传播相结合的思维框架,有能力将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加速未来人类生活状态、未来人居环境、未来数字城市等行业产业发展,从而成为具有统合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宽厚的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艺术是通向可能世界的通道。今天,数字科技无疑为可能世界的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和动力,使这条通道变得越来越宽阔、越来越便捷。未来我们仍需将无穷算力转化为无尽创造力,以数字时代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建立起文化与大众、生活和产业之间的“超级链接”,打开更为丰富的世界、更加开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