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陶瓷艺术 正文

匠心磨砺 成就至美之器

人民书画网  2024-05-17 10:09:55 阅读:
核心提示:

  婺州窑早在东汉就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唐宋时期,其发展达到鼎盛。及至元代,婺州窑在继承本窑系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邻近窑系的经验发展生产,且大量出口海外,直至明清时期逐渐式微。近年来,文物工作者通过文物普查,在金衢盆地共发现历代婺州窑古窑址600余处。婺州窑的历史脉络之长、分布地域之广、窑址数量之多、烧制工艺之精,在我国瓷窑中实属罕见。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婺州窑于传承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活力,其朴拙浑厚、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化妆土的施用、堆塑工艺的应用、釉下褐彩装饰工艺的创新以及乳浊釉瓷的创烧等息息相关。

  化妆土的施用,大大提升了婺州窑的工艺水准与生产效率。传统婺州窑坯料采用本地的红黏土,由于其含铁量较高,使得烧成后的瓷胎颜色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釉的呈色。西晋时期,随着瓷器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婺州窑粗胎的釉面弱势逐渐显露,产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促使窑工们摸索出一套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提高产量的生产工艺,即在器物胎体表面施用化妆土。化妆土为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质地细腻,呈奶白色,涂抹于坯胎表面,可掩盖原有胎色及瑕疵,其功效类似于今天美妆中的“遮瑕”。正如《中国陶瓷史》中记载:“婺州窑首创使用化妆土,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堆塑工艺的应用,是婺州窑区别于其他窑系的一大特征。早在东汉时期,金衢工匠们就根据红黏土可塑性强的特性开创出堆塑工艺,即在胚体上捏塑人物、动物、花卉、器物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婺州窑堆塑工艺发展至高峰,囊括捏塑、盘塑、拍片、模制、贴塑、镂雕、刻花、压印、按捺等技法。匠人们通过堆塑工艺生动再现了彼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自然朴实。如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婺州窑褐釉堆塑瓷盖瓶”和武义县博物馆藏“三国青釉伎乐俑五管瓶”,便是堆塑工艺巧妙运用的典型代表。其中,“三国青釉伎乐俑五管瓶”主体呈葫芦形,上层的五管与器腹相通,中间主管为人物造型,正在吹奏筚篥,两侧人物或作吹排箫状,或作打拍子状,下层肩部堆塑数个人物,周围点缀数只动物,造型生动,极富风情。堆塑人物塔式五联罐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独具特色的品类,此件器物更是造型美观,别具一格。

  釉下褐彩装饰工艺的创新,使婺州窑陶瓷显得更为古朴厚重。釉下褐彩,指在青瓷制作过程中,于瓷器的坯胎上进行彩绘装饰后,再罩以青釉或黄玉釉入窑一次烧成。婺州窑的窑工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褐彩如水墨般厚重温润。金华市博物馆藏“汉代褐釉瓷熏炉”就是釉下褐彩装饰工艺的代表之作。此炉器形扁圆,盖顶钮边有一圈粗凹弦纹,并设两熏口,钮首成鹤头状,肩部置双系并两道浅凹弦纹作饰,整体施褐泛黄釉,简约大方,极富韵味。

  此外,婺州窑乳浊釉瓷的创烧,更是古代青瓷工艺的一项重要创新。乳浊现象源自釉面内部微小的气泡、晶粒或胶体颗粒所产生的散射效应,最初被普遍视为一种瑕疵。唐代窑工们经过不断实践与改良,在传统青瓷工艺基础上成功创烧出乳浊釉瓷,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美感的装饰工艺。乳浊釉瓷的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晶莹润泽,具有荧光般的视觉效果。直至元代,婺州窑乳浊釉瓷仍持续烧造,并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乳浊釉瓷大量出口,享誉海外。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