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布江拼布绣:飞针走线总关情
夏建军
拼布,是指采用碎布或旧衣拼制成的布料,可以做成服装和各类工艺品。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多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做成儿童的衣服鞋帽等物品很好看,同时还能节约利用一些边角碎料,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融合多种工艺,形成了多样的拼布艺术。
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东部的大布江山区,流行一种古老的工艺——拼布绣。作为一种流行于湘南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大布江拼布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其将拼布与刺绣相结合,既有拼布的粗犷风格,又有刺绣的细腻神韵,手法和构图别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可谓“一尺一剪,裁成花样轮廓;一针一线,绣出美丽情丝”。
过去,拼布制品是湘南一带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民间的存在形式和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常用的有婴儿用品,包括童帽、口水褂、肚兜、背带片、百衲被等,也用作成人的头巾、围裙、烟袋、荷包、枕套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都是拼布的好素材,且一般具有吉祥如意、长命富贵等寓意。依据湘南山区的风俗,谁家的婴儿满月或满周岁,外婆要在两个大团箕里,摆满用五彩花布拼制的童帽、童鞋、口水褂等,由舅舅或阿姨挑着去家中贺喜。
大布江有句民谚:“女娃七岁做女红,男娃七岁上学堂。”当地女孩从小就开始摸针线,向母亲或年纪大的女性学习用土产纺纱织布、缝制衣物等,拼布绣也成为女子传统的手工技艺。拼布绣是一门精细活,一针一线都需要认真、仔细,不能粗心大意。大布江拼布绣里,倾注着历代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和希冀。
作为永兴地方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布江拼布绣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其色彩明快艳丽,色相缜密饱满,构图对称,造型简练而夸张,图案具有浮雕般的表现力。永兴乡土作家何永洲在《拼布绣》一书中描述:拼布绣与别的刺绣风格不同,一是用料不同,其他刺绣形式是一张布刺绣,而大布江拼布绣则是用多种布拼缝;二是针法不同,刺绣形式一般用一种回针绣到底,大布江拼布绣是用平针、藏针、回卷针、倒三针、套扣等多种针法拼绣;三是艺术表现不同,其他刺绣大多是带渐变的写意,大布江拼布绣一般都是轮廓分明的工笔,非常有质感。
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盛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服饰层出不穷,一度广泛流行于农村的拼布绣也渐渐淡出百姓的视野。原来大布江村村组组、家家户户都掌握的拼布技艺,现在只有一些年长的妇女才会做,传统的拼布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加之原来流传于民间的一些资料、图样、工具早已损毁或流失,拼布艺术濒临失传,保护和抢救这门工艺迫在眉睫。
出生于大布江虎居坑村检冲村的何娟,从小受奶奶和妈妈的影响,12岁开始学习拼布艺术。她秉承祖辈拼布技艺,通过不断摸索,将大布江拼布绣与现代美术相结合,创新表达形式,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出拼布绣挂画等新的艺术门类,作品多次荣获大奖,也让大布江拼布绣走出大山、走向市场,获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并多次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0年,何娟成立大布江拼布绣有限公司,通过挖掘、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传承这门濒危的民间手工艺。2011年,何娟注册了“大布江”品牌,研发出拼布绣系列产品,如艺术挂画、手提包、头巾等旅游工艺品。2012年,大布江拼布绣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何娟成为大布江拼布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又被评为湖南省拼布工艺大师。2015年,大布江拼布绣荣获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艺”称号、湖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传统技艺项目”之一。同年,何娟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把拼布技艺带回乡村,帮助妇女掌握非遗技艺,并提供创作、创业平台,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在传承者的努力和工艺的创新发展中,大布江拼布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