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朱春林:寻求超越时间的宁静

人民书画网  2024-05-28 09:34:11 阅读:
核心提示:

  李诗文

  近日,“寻芳——朱春林江西之行作品展”在江西宜春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近年来创作的99幅油画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朱春林在2017至2024年间9次赴江西各地现场写生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在经历了伤痕美术、乡土写实主义风潮后,一种唯美、细腻、典雅、含蓄的“古典风”写实油画悄然兴起,而引领这一画风的正是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工作室,那里有健全的写实主义教学体系,汇聚了一批中国当时最为优秀的写实油画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朱春林进入中央美院第一工作室就读,师从靳尚谊、杨飞云、朝戈等先生。

  1997年,毕业后的第五年,朱春林以一幅《初熟的果子》在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而受人瞩目。《初熟的果子》以清新的画风、明亮的色彩、简约的造型、写意的笔法和生动的肌理,刷新了人们对写实油画的传统认知。这幅作品在客观写实和写意表现之间,达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和统一。可以说,此作确证了朱春林油画风格的建立,并且还蕴涵了他后来风格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

  尽管大学期间朱春林接受的是严格的写实主义教育,但在欧洲绘画众多的脉络中,他却偏爱马萨乔、弗兰切斯卡直至塞尚、巴尔蒂斯这一脉络,追求绘画内在的永恒性,讲究画面抽象的几何结构和趋向平面化的表达,而非传统写实主义的客观性再现与带有理想化的表达。朱春林把绘画进行单纯化处理,将造型从传统写实主义单一的三维塑造中解放出来,趋向回归绘画原本的二维平面。而支持朱春林把写实性绘画做现代化处理的还有他一直崇尚的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这使他在造型上注重形象内蕴与神气的表现,注重表达事物在内心激起的映象,而不只是客观摹写。所以,他常常不惜缩减透视变形的程度,甚至偶尔也改变透视规则来体现他的造型趣味,呈现他的造型意象,这更是对写实绘画传统规律的大胆突破。

  实际上,油画专业出身的朱春林一直深爱传统水墨绘画。他从明四家之首的沈周的山水绘画中获益良多,从山水的笔墨技艺中演变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油画技法:线面点并用,交互转化,因需而设。朱春林作画通常从勾形开始,以线条带着书写性笔意勾勒形状,皴擦出大的色彩块面之后,再以色点中和色调、进行过渡推移,待色层干透后再使用透明半透明的色彩层层釉染,进一步丰富画面。这一过程恰好是对应吻合了中国山水基本技法——皴、擦、点、染。

  朱春林的故乡在安徽桐城——桐城派的发源地,那里自古文风鼎盛,虽深处内陆,但在长江边上,山清水秀,桐城市郊的龙眠山正是人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的隐居地,旷世名作《龙眠山庄图》即诞生于此。一方水土一方人,朱春林的写实油画中显而易见的水墨意味或许与此也不无关联。

  朱春林油画语言的另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色彩表现。常年生活在北方的朱春林也擅暖调的表现,在他的画面上,朱红、橙黄、黄绿等高调的暖色明朗、充满发散的活力,同时又辅以一些明亮的灰色穿插其间,提升了色调升华感。朱春林常常使用土色系的提白、互补色碰撞等手段来生成不同倾向、不同明度丰富的灰色,类似一种墨韵中和了高纯度色彩对比的强烈反差。故而朱春林的油画色调明丽又不失雅致、沉稳,在粗放中不失细腻,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韵味。

  也许是乡情的牵引,常年在北方生活和工作的朱春林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南下写生。南方故乡葱茏的草木、湿润的空气、青瓦白墙、云雾缭绕的丘陵山岗以及古雅拱桥下的清澈溪流像一幅幅水墨画,总能赋予朱春林的油画作品连绵而亲切的诗意。故土熟悉的山水环境和亲切的人情世故、丰厚的文物遗存以及千丝万缕的历史传说,使久居他乡的朱春林倍感放松。因而,他在南方写生的风景更加抒情,也更为写意、空灵。同时,南方风物地貌明显改变了朱春林绘画的色调,在一些风景作品中,色彩的渐变推移渲染出丰富的冷灰色调,充分演绎出南方山水空灵秀润的气息,余韵绵绵。

  人生逆旅,起点往往也是终点,出发也就成了回归。尤其当朱春林顺着先祖朱熹生活轨迹,一路在福建、江西、皖南等地写生时,他试图复原历史的情境,在历史遗存、山川田园里寻觅和想象;在宗谱文献阅读和体悟中践行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为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思想观念上的依归。

  朱春林至今一直保持着以写生这一传统方式来创作作品。他的绘画不是对于客观景象的不动声色的追摹,而是在对物象长时间的凝察中提取的瞬间。这个瞬间浓缩了他的想象、记忆和伴随他的描绘过程心物相交的情感互动,那是一连串超越时间的宁静。与塞尚一样,朱春林是不间断地直面自然,在自然的气息浸染下深入觉知和体察,在内心与物象的交流中,从丰富的自然物象中了悟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观念上的转向与回归,使朱春林对于中国水墨传统主动地化用,从而实现了对于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疏离和变异,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来源:中国文化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