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和鸣 纵览当代书法篆刻全貌
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书法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当代传承有序、发扬光大?今年如约而至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组织模式、评审方式、展览形式上均作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学术引领、创作导向等方面也更加充实完善。展览按书体分别在山西(行书和草书)、浙江(篆书、篆刻)、河南(隶书和楷书)三个展区展出,最终从三个展区约1000件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275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如实呈现了当前书法创作发展的趋势。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介绍,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着力推进“做人的工作”和“推动书法创作”深度贯通,把工作平台搭建给团体会员,把创作舞台提供给基层书家。复评阶段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入围8350件,较上届增加10%。依托“结对子·共发展”等机制,各团体会员呈现出良好的创作态势。新文艺群体、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入展比例提高。港澳台与海外华人书家创作成绩亮眼,共有11件作品入展,进一步激励书法工作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书法走向世界。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表示:“从入展作品综合来看,植根传统成为主流,守正出新成为共识,作者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表现,强化回归自然书写,风格面貌丰富多元,取法范围拓展外延,笔墨功力普遍提高,过度形式制作明显减少。当然,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直面问题。国展展示的是阶段性成果而不是长期发展的成就总和,体现的是当前书法创作的相对高度而不是绝对高度,要辩证看待国展,客观对照现实、理性面对问题。”
与地方书法历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辉映无疑是本届国展的一大亮点。如山西书协通过溯源探脉,分别推出“真山正源——傅山书法艺术展”“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盟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3场特展,以全新视角解读傅山的艺术与人生、首次全面研究展示北魏平城时期的百余件魏碑书法遗存、对春秋时期的手写体晋国文字进行笔法字法章法的系统剖析,力求在历史溯源中实现学术突破。浙江书协进一步挖掘书法圣地兰亭的丰厚资源,让本届国展的篆书篆刻刻字展区与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同时开幕,提升了书法节的影响力,擦亮浙江书法“金名片”。在绍兴博物馆举办的特展“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系统梳理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各臻其美的脉络、风格林立的格局,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篆书与篆刻的交融和“一体化”创作态势。河南书协则以河南书法文物资源勾勒演示文字变化过程,用科技建模手段实现“汉三阙”模拟实物场景再现,给《龙门二十品》配以精美的题跋,以千唐志斋馆藏墓志精粹直观展现唐宋书法审美脉络,聚焦经典,内化出新,让观众在充满代入感的书法场景中感受历史文脉与时代传承。
“围绕地域书法文化特色,激活用好地方‘原生态’文博资源,横向集结展示当代书法创作面貌,同时从纵深维度推出‘学术主题特展’及学术活动,使经典作品与时代光芒相互辉映,能够带领观众更好地纵览当代书法篆刻全貌。此外,三个展区展出使展览的传播更加广泛。在上下联动中,使团体会员单位增强了对全国书法创作态势的宏观认识,从而提升了国展的创作质量。”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审议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