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梳理 在动态考量中融合创新
从本届国展七大类别评审召集人对展览各书体创作进行的解读可以看到:目前篆书作品呈现出甲骨、金文、简帛、汉篆、清篆几个突出板块,其中金文、清代篆书数量之大尤为明显。就整体书风而言,再现传统模式的作品居多,跟随时风现象较过去有所减少;隶书入展作品,追求雅正书风和正大气象,于碑刻、摩崖、简牍和清隶等皆有涉猎,有不同的取舍和审美追求;楷书入展作品进一步向着传统回归,大楷能得刚健,取碑派之苍茫气象;小楷能作张弛,重笔墨之活泼精神;中楷创作增多,用笔有法度、谋篇出性情;行书作品中二王书风、宋人书风和明清书风比重较大,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等人的书风也占有一定比例,同时小字笔法细腻,以帖为宗,大字气势夺人,主要以碑入书,碑帖互参,优势互补;草书创作风格形式多样,技术能力与表现较之以往有新的提高,有更多的作者对何为书法的传统及技道双进理念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篆刻作品质量普遍较高,表现领域和认识范围在逐渐加宽。印屏制作考究,色彩协调,印蜕、边款、封泥、题字相得益彰;刻字作品更是将综合材料创作首次纳入国展,出现了陶瓷、紫砂、砖刻、金属、石刻等,给广大刻字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灵感。
综观入展的各书体作品,各具特色,多元共存,刻意跟风模仿、风格同质化的作品明显减少,总体取法更加入古,对传统的理解和学习更具主动意识,对传统经典的挖掘吸收更为自觉理性,进入“溯源梳理”的学理思考。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学术·媒体观察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谢小青看来,本届国展作品新样貌的探索步履与原有样貌上的精细深耕,与近年来大量新出土的文字资料有关。2023年中国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将新中国新发现的殷商至唐书迹集中展示,同时每组包括古代书迹、解题、题跋、临写、创作五件展品,将古代书法经典与当代书法创作相结合。该展引发了当代书坛对于新出土文献书法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随着所见新出土文字资料日益增多,我们在接触新材料的同时,也见识到与前代不同的艺术造型,更发觉了与前代不同的感受方式与创作运用。对于新的文字资料,考见其风格传承,梳理其源流脉络,极大地拓展了对当代书法表现的文献研究与创作实践。”谢小青还谈到,从本届国展可以体会到创作者在书法史动态考量中的纵深思考。如有些作品可以放入隶书,也可以放入篆书或楷书,体现作者对于字体融合演进的独特视角。再如楷书作品中占到较多数的小字面貌,和以往集中在钟繇、文徵明、王宠等书家上不同,取法更加开阔而且加强了对于南北朝等过渡时期字体书体的关注,抓住楷法、隶势、篆意共融一体又能相互生发的书写特点,故而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伸展的触角也就更加灵活,投射出创作者对于传统发展的动态理解与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