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金琅华灿”的工艺之美
奕 品
近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专题特展“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展出了收藏家张宗宪捐赠的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珍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珐琅工艺之美。
张宗宪192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张宗宪于1948年赴香港,50年代开设了“永元行”。作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张宗宪收藏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玉器外,铜胎珐琅器也是他专攻的收藏领域,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内外藏家也开始注重各时期铜胎珐琅器的收藏和研究。在了解到上海博物馆铜胎掐丝珐琅器收藏较少的现况后,张宗宪于2023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32套共计46件铜胎掐丝珐琅器。近期,张宗宪又再次捐赠8组9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给上海博物馆,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与展陈。而此次展览正是对张宗宪两度慷慨捐赠的回馈与致意。
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又称“景泰蓝”,因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制作工艺高峰而得名。“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这种工艺品是在铜质胎体上焊上用扁铜丝围成的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皇宫养心殿设立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是其中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制作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掐丝珐琅的生产基地除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等重要产地。
此次展出的掐丝珐琅器形丰富,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年代跨度从明代至20世纪上半叶,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发展历程。展品中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尤其能展示宫廷珐琅器的制作水平。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可供多角度探寻和展示掐丝珐琅的发展历史,是推进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其中,明代掐丝珐琅觚为仿青铜器造型,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颈部饰四片蕉叶纹,内填黑紫色珐琅釉,掐丝茶花、荷花、牡丹和栀子花,开光外饰勾莲纹,腹部和足部掐丝牡丹、菊花、茶花、栀子花,足底中心錾刻十字杵纹;明代掐丝珐琅胡人坐像为一对,其异域风情浓厚,与居室内陈设的摆件造型相异,胡人呈蹲坐形象,衣物与方形座施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勾莲纹和缠枝花卉纹,花朵有黄、白、红、蓝、绿色,繁杂而不花哨;清代掐丝珐琅兽面纹四足炉呈方形,同为仿青铜器造型,铜胎镀金,大多填蓝色珐琅釉为地,由盖和炉身二部分组成,其盖隆起,宽面梯形开光饰镂雕云龙纹,窄面梯形开光内饰镂雕云凤纹,其余部分掐丝缠枝菊花和栀子花,盖顶饰镂空云龙纹钮,炉身上接双立耳,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纹,口沿填宝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螭龙纹和花卉纹,炉身宽面中央和四角出戟,宽面和窄面均掐丝兽面纹,炉底饰双狮戏球纹,炉身下承四夔形扁足,掐丝龙纹;清代掐丝珐琅象尊为一对立象,象背配鞯,上驮人像,两器相异,铜胎镀金,象为白色,辔头、胸带、鞧带施宝蓝色珐琅釉,上饰红色珐琅釉錾花带扣,鞯面为如意云头形,掐丝黑地勾莲纹,鞯两侧正中各饰一“寿”字,其余部分掐丝浅蓝地勾莲纹,下垂多彩流苏;清代掐丝珐琅荷花纹瓶为仿青铜器贯耳壶造型,铜胎镀金,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瓶身及足部掐丝勾莲纹,双贯耳施蓝紫色珐琅釉为地,掐丝缠枝花卉纹,荷花纹和花卉纹色泽缤纷,有红色、黄色、白色、蓝紫色等,整器呈现出端庄雅正的清代宫廷风格;清代掐丝珐琅蝴蝶屏风为一对,此插屏是摆设于几案之上、用于隔断和赏玩的文房用具,除屏心外大多掐丝浅蓝地勾莲纹,绦环板中部做铜镀金镂空勾莲纹,四面屏心填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几何锦地花鸟小品,底部均以蓝绿渐变湖石为基,分别是:海棠蛱蝶图、荷塘山雀图、白兰戏蝶图、牡丹蝴蝶图,色彩丰富多变,营造出典丽娴雅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展陈设计也别具匠心,运用了丰富的设计手段来呈现器物之美。如展厅根据珐琅彩的“红”“蓝”色彩搭配金属材质特征,提炼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进行图形设计与重组,组成不同造型的金属门洞,在柔和明亮灯光的烘托下增加空间的变化与质感,形成金琅华灿的视觉系统。第四展区还参考古代宫殿的布局方式特别增加了裸展区域,将重点大型器物进行集中展示,让观众感觉仿佛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上。(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