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新视角:倡导朴素观,守护乡村本真之美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下,艺术乡建作为一股清新的力量,正在全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蓬勃兴起。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以及村民们的热情共建,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乡村美丽蜕变的壮丽画卷。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乡建项目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忽视了乡村独特的朴素之美,导致乡村风貌趋同、文化特色淡化,甚至陷入了“大杂烩”的误区。
针对这一现象,有识之士呼吁,艺术乡建应回归初心,倡导和弘扬中华传统审美思想中的朴素观,让乡村在保留其原始韵味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朴素观,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自然、质朴、简约之美,与乡村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坚持朴素观,就是要尊重乡村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城市化开发,让乡村的美回归本真、返璞归真。
具体而言,艺术乡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在充分调研乡村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的规划方案,确保乡建项目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相促进。二是挖掘文化内涵,传承乡土文脉。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创意转化和活态呈现,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强化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同时,艺术乡建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艺术家应深入乡村生活,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村民则应成为乡建的主体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共同守护好乡村这片净土。
艺术乡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只有坚持朴素观、尊重乡村本真之美,才能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的魅力和活力,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