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让曲艺呈现活跃上升态势
“到天津听相声,到东北看二人转,到江南听评弹,不算白来一场”,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曲艺演出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打卡的必选项。通过城乡旅游演艺、互动体验、传媒推广等,曲艺在促进地方消费升级、打造城市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留住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在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城市中,曲艺的演艺空间不断拓展,人群较为密集的核心居住区、热门商圈、旅游景区、电影院、邮轮大巴、民宿酒店,以及历史文化街区、老厂房、古建筑等,都成为曲艺与人们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场景。如北京报国寺在明末清初时期曾是城中最著名的书市,是文人墨客的雅聚之地。今年3月,报国寺重启古旧书市,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读书、买书、晒书,还可以到寺内“听工场”现场听主题评书,在《三国演义》《水浒》《隋唐》《封神演义》等长篇书目的演播中丰富文化生活。在天津,40余家相声小剧场散布在街头巷尾的谦祥益文苑、名流茶馆、西岸相声会馆等场所中,随处可以观赏到的曲艺节目,展现出天津人特有的幽默乐观豁达,也使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在乡村,作为农耕文化代表的诸多曲种在农文旅融合、盘活乡土文化资源等各项政策支持下,融入民众传统节日活动、风俗信仰、日常文化娱乐的方方面面。以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为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村大舞台、广场、公园、村居综合服务中心、农村集市等,建成固定乡村书场50余个,下辖各乡镇都组建了1支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特色曲艺队,持续开展“周末书场”“琴鼓村村行”等惠民演出。在山西长子县,活跃着近30支民间曲艺队,在村乡庙会、婚丧嫁娶、生日满月、开业庆典等场合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深得百姓喜爱。数据显示,这些民间曲艺队每年的演出场次不下160场,最多时能达240场,忙碌的演出也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