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 塑“大器”
——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作品展
《考工记》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这两大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绵长、积淀深厚,一代代能工巧匠将之继承、延续,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载中华造物之美。7月20日至8月20日,在江西南昌展出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作品展,融合新技法、新材料和新创意,深接地缘文脉,呈现出当代审美语境下的“知者创物”。
展现精湛传统工艺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影韵》《大漆螺钿盛器——礼仪雅集》,表达宏大时代主题的《共同体》《冬奥五环珐琅尊》《神舟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敦煌印象》《大河文明》《丝绸之路》,唤醒生活美学态度的《涟漪斫》《仰望》……在工艺美术创作中,广大艺术家普遍重视取用传统资源,各自体现着对传统工艺、民族工艺与“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足以窥见5年来工艺美术领域从材质、工艺、题材、样貌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与上一届全国美展相比,本次工艺美术展览已经从艺术设计展区中划分出来独立成展区。这5年,也见证了我们国家在文化繁荣、传统工艺振兴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工艺美术不仅仅是展现艺术作品,更代表我们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倡导,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潘鲁生表示,如今振兴传统工艺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工艺美术要如何继承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工艺美术展览恰好能反映出这一面。这其中既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感召、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探索,又有在工艺审美和工艺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呈现出艺术创作领域进入新时代形成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风尚。
在陶瓷艺术中,从创作手法来看,入选的200余件陶瓷艺术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传统窑口的种类和材料,在这些传统材料中可以发现,最传统的技术有了极为新颖的表现手法,最传统的表现手法有了新的结构和意象,并且巧妙地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到传统工艺中,更具当代审美。从创作题材来看,《大国筋骨——城市天际线》《新蜀道·上青天》《薄衣》《忆的秩序》《君子如器》《文明·一带一路》《明日之羽》等作品包罗万象,一方面承续“格物致知”“神与物游”的造型理念,追求浑然朴茂、自然天成的“大器”境界,另一方面将工匠精神、美学价值、造物智慧融于一体,体现着艺术与时代的同行并进。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白明表示,艺术家们正不自觉地在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回归的脉络中,以更加个性化的艺术方式发展,真正体现了陶瓷艺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悠久传统下的新一代面貌:“在整体展览中,从形态到观念,从容器到装置,从装饰表现到釉彩使用,从纯粹的技法到烧成的丰富性,都体现了创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人强大的创造力和对陶瓷艺术自我突破的激情。比如已有5000多年成就的黑陶,在长期发展中由于材料难度和工艺问题逐渐边缘化,如今重新被激活,在本次展览中有了许多新的技法和表现;再如传统工艺的装饰语言,本次入选的瓷板画突破了老套的、商业的、装饰的、小巧的、简单唯美的固有范式,向着更有气魄,更具陶瓷艺术表现语言的新的艺术形式发展。”
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根脉。江西作为工艺美术大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漆器、陶瓷、三雕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千年瓷都”景德镇更是一张耀眼中外的文化名片。江西省美协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表示,当下许多艺术家都在自己的领域思考与其他媒介、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结合,本次入选作品一方面体现了时代性和当代性,一方面也体现出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展览落地江西,对于社会美育以及未来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创作方向必然起到学术引领作用,也将对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