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千秋韵,墨香万古传
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书法史上,北朝摩崖刻经群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中,山东邹城铁山摩崖刻经群更是北朝书法三大体系之一,而《石颂》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更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北朝摩崖作品之一。
《石颂》刻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位于铁山之阳的一块斜坡为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它记载了刻经的发起者与书写者,经主为西汉名臣匡衡后裔匡喆,书写者为僧人安道壹。匡喆家族因崇佛而捐资刻经,安道壹则因北周灭佛之难,提出“缣竹易销,金石难灭”的理念,选择将佛经镌刻于山崖,以求永存。
《石颂》不仅是一篇关于刻经活动的颂文,也是一篇艺术水平极高的书法作品。它吸收了楷书的一些特点,形成了隶中含楷的特殊风格。用笔以圆为主,活泼朴厚,意境高古;结体开张高峻,讲究挪让与呼应。颂文工整华丽,极富文采,对刻经书法艺术的赞美之词如“如龙蟠雾,似凤腾霄”,充分展现了北朝书法的独特魅力。
《石颂》的历史背景,更是与北朝佛教的兴盛和摩崖刻经的繁荣紧密相连。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影响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所有层面,书法艺术也不例外。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北朝的艺术不拘一格、天真烂漫而变化多端。僧侣们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经镌刻于山崖,形成了独特的摩崖刻经文化。
《石颂》作为研究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的重要资料,不仅具有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北朝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摩崖刻经的独特魅力。
清代金石学家黄易对《石颂》的研究和发现,更是使其从地方遗存跃升为学术研究对象。黄易于1796年首次系统考察铁山摩崖,其《岱麓访碑图·铁山》详细记录了《石颂》的形制与内容。黄易的拓本为阮元编纂《山左金石志》提供了关键资料,奠定了《石颂》在金石学中的地位。
如今,《石颂》依然屹立于铁山之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前来观赏和研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北朝社会、文化、宗教的重要史料。石刻千秋韵,墨香万古传,《石颂》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书法史的长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