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的唐宋风华

人民书画网  2025-04-16 12:05:01 阅读:
核心提示:

  在历史长河的幽谧之处,有一卷墨宝宛如一颗遗落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那便是张即之的《汪氏报本庵记卷》。

  张即之,这位南宋中后期的书坛大家,生于文化世家,自幼便沉浸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之中。他的伯父张孝祥,是南宋赫赫有名的词人,家学的深厚滋养,如同肥沃的土壤,为他的书法艺术之花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早年,他以唐人楷法为根基,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欧阳询、褚遂良与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精髓。在颜真卿的笔墨世界里,他领悟到了宽博雄浑之气,那是一种大气磅礴、刚劲有力的美,如同巍峨的高山,令人心生敬畏。

  随着时光的流转,张即之的书风逐渐成熟。中年后,他转师米芾,米芾那欹侧跳宕的笔意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他的书法血脉之中。同时,他还参研汉隶碑刻及晋唐写经体,将这些不同的书法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行作楷”的独特面貌。禅宗哲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书风,使他的作品兼具法度与率性,仿佛是一位在书法世界里自由漫步的舞者,既有严谨的舞步,又有灵动的身姿。

  《汪氏报本庵记卷》便是他这种独特书风的完美呈现。这幅作品是张即之应友人所托,为汪氏家族祠堂撰写的纪念性文本。它静静地躺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柜中,纸本行楷,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卷后附着的文徵明跋文及项元汴、卞永誉等鉴藏印,如同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它历经明清内府递藏的传奇历程。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幅作品上时,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张即之挥毫泼墨的场景。他的笔触在纸面上游走,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那笔画虽简而架构严整的字,宛如一座座精心雕琢的建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法”与“意”的调和。在北宋“尚意”书风渐趋程式化的背景下,张即之回归唐人法度,重塑经典,如同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在书法的荒原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南宋佛经抄写盛行,张即之深研经生体,将写经的精微笔法巧妙地融入行楷之中。在《报本庵记》中,细笔勾画的提按变化,与《佛遗教经》一脉相承,却又摒弃了经生体的刻板,增添了文人书的雅逸。那些细腻的笔触,仿佛是他在与古人对话,与天地交流,将内心的情感与感悟都倾注于笔墨之间。

  尽管张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未获主流认可,但他却以其“劲健秀逸”的风格在金人中备受推崇,甚至“不惜重金购求”。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民族的界限,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有书家认为,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其楷书中亦可窥见张即之结体的影子。这更证明了张即之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他如同一位默默的传承者,将唐宋书法的风华延续下去。

  《汪氏报本庵记卷》,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传奇。在墨韵流转之间,我们仿佛能看到张即之那执着的身影,他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属于唐宋的风华,也书写着属于书法的永恒。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